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杜巧巧 实习生 雷孜研
近日,一面红底金字的锦旗送到了湖南湘江新区公安局岳麓派出所民警李鹏举的手中。
锦旗上,“倾心替民解忧,真心为民办事”的背后,藏着一个出人意料的温情故事:这起始于手机盗窃案的普通警情,最终牵出了一段跨越13年的漫漫寻亲路。
10月22日,李鹏举向湖南法治报记者讲述了这段办案经历。
6月12日一早,值班室电话响起。田女士语气焦急:“警官,我手机放在店门口的筐里,一转眼不见了,是不是被偷了?”
挂断电话,我立即带同事赶赴现场勘查。
根据田女士描述,我们调取了店铺周边监控。果然,手机一直放在店外筐中。没过多久,画面中出现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他在店外徘徊,不断向店内张望。趁田女士离开的间隙,他缓步靠近,一转身,手机就从筐中消失了。
监控中男子的动作,让我心里有了判断。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我们围绕监控线索展开研判。他的离开路线、穿着特征,每一条线索都像拼图碎片,逐渐拼出他的踪迹。
7月17日,我们终于在一座桥下找到了他——嫌疑人秦某。
没想到,问起手机下落时,秦某支支吾吾地交代:手机早已被他转卖。
更棘手的是,审讯中我们发现,秦某没有任何身份信息。他早年因与家人矛盾,负气离家,从此漂泊在外,栖身桥洞,靠捡废品维生。
长期流浪让他疾病缠身,这次卖手机得来的400多元,全都买了药。问起老家,他只模糊记得是“河南驻马店的一个秦庄”。
看着他落魄的模样,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尽管他是嫌疑人,但帮他找到家人,是我该做的事。
“你再仔细回忆一下,秦庄附近有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记?”我放轻语气。
“太久了,真的记不清了。”他摇头。
父母的名字总不会忘。我继续追问,可他文化有限,只依稀记得名字的发音。
仅凭“河南驻马店秦庄”这一个线索,我们开始大海捞针。我在手机上一搜,屏幕上跳出一连串叫“秦庄”的村落——竟有十几个。线索仿佛瞬间散入迷雾。
但我们没有停下。我迅速整理秦某的情况,发出协调函,请刑侦大队联系驻马店警方,协助排查每一个“秦庄”,寻找认识秦某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与驻马店警方保持紧密沟通。直到9月初,好消息传来——他们找到了疑似秦某的家人!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为确认身份,我立即将秦某的照片发至当地派出所。不到一分钟,电话那头传来回应:“是他!我们找了他很多年,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了!”
当我告诉秦某,我们找到了他的家人,他们即将重逢时,一直沉默的他突然红了眼眶,泪水止不住地滚落。
此前,我们对田女士的手机进行了价值鉴定,结果显示为2500元。秦某的家人依照鉴定金额,如数赔偿给了田女士。田女士了解秦某的遭遇后,也主动出具了谅解书。
这起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却因一场跨越十余年的寻亲,迎来了不一样的终章。
从警四年来,我经办过不少案件,但这起案件令我格外难忘。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花时间为一个嫌疑人寻找家人?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次机械的处罚,或可暂时平息事端;但一份融入人性的处置,却能挽救一个人,乃至挽回一个家庭。我们为嫌疑人寻找的,不仅是他的血缘至亲,更是他与社会之间那根断裂的联系。
此案了结,我更加坚信:能让冰冷的法律文书透射出人性的光辉,让法的权威与人的温情在执法过程中交融共生,这,才是我们守护正义最深刻、最完整的意义。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